May 16th, 2008
Posted by admin

Published in 美感經濟 與 風格社會 的對話

Image of 決定未來的10種人

 

「決定未來的10種人(Ten Faces of Innovation)」一書,由知名設計諮詢公司IDEO總經理 Tom Kelley所撰寫,但這一本書不談狹義的「設計」與「產品」,反而回歸到「人」與「文化」的角度,看創新的十個「角色」扮演,其中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是促成企業或社會創新的重要角色。

在創新的RPG裡頭的十種「角色」包括「人類學家」、「實驗家」、「異花授粉者」、「跨欄運動員」、「共同合作人」、「導演」、「體驗建築師」、「舞台設計師」、「看護人」與「說故事的人」。

問題來了 ! 「創新」往往被視為「設計師」、「工程師」與「經理人」的職責,但在十個促成創新的面孔中,沒有這些人 ? 創新是組織裡每個人的任務,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可以(應該)扮演一個稱職的「角色」,例如,職稱上的「設計師」,在創新團隊中的角色,或許是洞察消費者行為的「人類學家」。

這本書也挑戰了台灣社會理工掛帥的文化,把被置於邊陲的人文與藝術學科,撿了回來,讓創意人與文化人讀起來有種一吐多年胸口悶氣的快感。


「人類學家」的角色,借用人類學的方法於商業運用,「異花授粉者」的本質像語言學家,「共同合作人」善用了運動場上的團隊精神,「實驗家」與「跨欄運動員」所擁有的,是如藝術家般的偏執,或工藝家般的頂真精神,培養「導演」、「體驗建築師」、「舞台設計師」與「說故事的人」,是其實藝術學院。

而這「決定未來的10種人」一書,也回答我心中一個疑問—IDEO為何能夠與諮詢一哥麥肯錫 (McKinsey)抗衡 ? 當McKinseyMECE一以貫之來分組織創新的問題,IDEO可以變身為10種角色促成組織創新的角色,來解決你的問題,方法各有巧妙。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談「設計」,但卻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一個匠氣十足與鼓勵敗家戀物的「設計」,而是所謂的「設計思考」在此,設計要傳達的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價值(IDEO這間公司,幾乎什麼人都有),是改變組織的文化,是醞釀組織的創新與創造力,進而形成一種對手無法在短期模仿的策略與競爭優勢。

而書中討論的案例與方法,也說明了設計產業(所謂的美學產業)轉變中的地景,設計產業由最初的產品關注,提升到了組織與策略的層次,把設計與美學,從「技巧」的小格局,拉大「思考」的大視野,引領組織的創新與企業的策略,設計師過去要面對的是電腦,現在及未來要面對的是董事會,設計最大的頭頭過去可能只到課長,現在則是創新長。

這明明是設計的書,怎麼又扯管理去了 ? 「設計」與「諮詢」業的本質與精神相同,就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而讀完「決定未來的10種人」,仿佛又用不同語彙復習了策略管理課,還記得在第一堂上的是SWOT分析,而這不就書中談的「人類學家」觀察產業環境的能力。而在最後一堂的策略管理,上的是情境模擬與對策,如像寫劇本般的分析方法,這和書中最後一個角色「說故事的人」,所需要技巧與能力,十分接近。

也正因如此,我覺得這本書是值得創意人與經理人共同閱讀的一本書,「決定未來的10種人」用設計思考的論述,重新詮釋策略與管理的課題因為,放眼看我所見的未來,我們要共同面對下一波美學與設計產業的挑戰,不只是得國際三大設計獎而自滿,而是用設計思考建立一個鼓勵創新文化的多元社會與美感經濟。

參考資料: 決定未來的10種人, 大塊文化

 

IDEO系列文章:
IDEO
系列 1 : 創新 + 美學 = IDEO
IDEO
系列 2 : 從 IDEO 到 McKinsey 的觀察:設計的力量,挑戰管理權威
IDEO
系列 4 : 當設計思考者,不需科班畢業
IDEO
系列 5 : 設計思考,始終來自於人性
IDEO
系列 6 : 51種啟發創新思考的方法 (IDEO Method Cards)
IDEO
系列 7 : 誰讓哈佛商業評論與美學經濟俱進
IDEO系列 8 : 關於設計思考的五個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ZA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