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自己也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不過沒什麼好的答案。 今天看到這篇文章,又再一次好好的想它一想,雖然仍舊沒有突破,不過我覺得作者提問提的很好,希望有助於大家思考。

October 2nd, 2009
Posted by ccindustry

Published in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最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藝術是不是少數人的事情,或者說,藝術是不是要只能給準備好的人才能享用?

如果一個對藝術(不管是視覺或博物館,或者是表演藝術)完全不瞭解的人,走近博物館是不是一件好事?還是她是前需要做很多功課才能進去?

比如,最近也有幾部電影在推,如果不瞭解導演、編劇的意圖,甚至對某些被改編的事件有所瞭解,會不會看到睡著?

就現在而言,小弟會覺得藝術是會做功課人的。如果只是去吹冷氣,那大可不必去博物館附庸風雅,也一如下文最後一段,可能失去沈澱的機會,尤其,現代社會不缺喧嘩的地方,實在需要喧嘩,去錢櫃不就好了?

在以前,藝術是少數人的事情,詮釋權也被一些聖賢所壟斷;但是在工業化時代後,因為產業轉型,尤其出現所謂中介人角色,開拓了客群,於是菁英文化?大眾文化?的爭議始終沒有停過,文創也存在這樣的內爆問題,只是願不願意面對。

如果,主張進博物館要先考檢定考試(猶如申請學校),合不合適呢?做功課,對現在的文化產業,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們希望市民進入博物館,但是又覺得他們程度不夠,需要美學教育(美學教育就是20年的事情,不是明年就可以做到)。那,我們究竟如何定位我們自己對藝術,乃至於創意產業?

如果,欣賞藝術不用作功課,那跟看大學生了沒有何差別?但是如果要做功課,平常上課、上班都累的半死,哪有時間與心思?

=======
藝術要很多觀眾嗎?
 
‧當代藝術新聞 2009/10/01  

 藝術館受歡迎,觀眾擠滿每個角落,是藝術廣入民心的可喜現象,亦是對藝術館成就的確認,乃任何藝術館長夢寐以求的景況。不過這也標誌著藝術館作為寧靜默想空間的相應消失。  
 
 
【撰文/何慶基】
去年往紐約參觀現代藝術館新館(MoMA),為避過人群,大清早到步,怎知來到門口,已見等待入場的長長人龍。藝術館開門一刻,人潮更見洶湧。最後也得勞煩朋友,由職員通道進入。走進館內,人山人海,實難靜心欣賞展品。公眾的熾熱反應自然令藝術館員工欣悅,但對期望觀賞藝術的觀眾來說,感受卻是反面的。

幾個月後有機會和現代藝術館的館長Glenn Lowry吃飯,談及那次的經驗,告訴他我多麼懷念學生年代到訪MoMA時,可以獨個兒長時間坐在馬蒂斯作品前,慢慢享受、默想。現在只能在人群中心緒不靈地短暫觀看。我的感受,這位資深館長相當了解,但也表現出有點無奈。

藝術館受歡迎,觀眾擠滿每個角落,是藝術廣入民心的可喜現象,亦是對藝術館成就的確認,乃任何藝術館長夢寐以求的景況。不過這也標誌著藝術館作為寧靜默想空間(space of contemplation) 的相應消失。藝術館太成功的代價就是把欣賞藝術的悠閑和深入拿掉。

但我們不是要反對藝術成為少數有閒精英的私人活動,抗拒把藝術館成為尋常百姓不敢進入的宮殿嗎?

「普及還是精英」,是二百多年來藝術博物館存在的基本矛盾。十八世紀當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兩主要公共博物館出現時,已顯示出博物館的精神分裂本質。參觀大英博物館必須預先申請,審判嚴峻且有人數限制,參觀者以學者或收藏家為主;羅浮宮卻是法國大革命後要把藝術欣賞的權利開放予平民的民主象徵。既是予精英品嚐研究,也是讓平民百姓分享參與的地方。這矛盾可否結合?究可否在保持高質素之餘又能吸引大量觀眾(這裡危險地假設普及的必然低劣)?又或是即使降低質素也無妨,首要把觀眾引進來。

中國政府規定藝術館免費讓公眾入場,開放藝術空間原意良好,不過換來的是大批走來享受空調的人堵塞場地。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正是藝術館平民化、鼓勵那些終生也沒想過會走進藝術館內的人踏進藝術館的第一步。十萬個;因為涼爽空調而入藝術館的人,只要有十分之一因而被誘發出對藝術的興趣,就已是很好的成就。我在香港藝術中心工作時,機構雖然貧困,但仍堅持免費入場,因我深信;香港仍在需要製造而不是吸引觀眾的階段,那些意外地走進展覽廳的,正是我的理想對象。

像MoMA那樣人頭蜂湧始終是少數星級藝術館的獨有現象,實際上大部份藝術館均門庭冷落,因為現代/當代藝術與公眾的鴻溝仍然巨大,贏取公眾放棄其他五花百門的娛樂,改而購票到藝術館,是當今藝術館最大的挑戰。加上大量新博物館的湧現,競爭日益激烈,為獲得商業贊助或政府撥款,觀眾數量已成為藝術館成敗的指標。特別是對只懂數據不懂藝術的官員或政客來說,觀眾是最能清晰地決定資助是否「物有所值」的量尺。為了增加觀眾人數,過去藝術館積極加強宣傳、市場推廣,以至製造種種誘人形象、題材和特殊效果,以期吸引更多觀眾,大型展覽如雙年展更如雨後春筍,雖然這「主題公園化」現象,暫未至於把藝術館變成迪士尼樂園,但那為討好觀眾的喧嘩推銷,也惹來不少抨擊。

更嚴重的,因藝術館越普及化、越多人參觀,它作為默想空間的功能便越失掉。現代社會到處都是喧嘩吵鬧的繽紛繁華場地,藝術館是極少數可提供憩靜悠閑的雪白空間,讓我們欣賞和思考歷史、文化和人生等議題,我們是否連這現代社會中;僅有的寧靜空間也要把它變成另一個熱鬧擠擁的主題公園呢?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09年9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h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